2008年4月26日

【Sigma DP1】談Foveon X3與Bayer型感光元件差異

圖/文:EAJ   2008.4.25

x3-4
圖片來源

  本篇主要是談Sigma DP1所採用的X3感光元件(CMOS)與時下數位相機(DSLR / DC)所用的Bayer排列之感光元件(CCD/CMOS)的差異,及所導致二者拍攝出來的片子在解析度(清晰度)上的不同。

傳統感光元件(CCD / CMOS)

bayer
圖片來源

  現今數位相機是將Bayer濾色片(就是上圖的紅、藍、綠色塊)加裝在感光元件前,一個負責過濾紅色、一個過濾藍色,兩個過濾綠色。感光元件本身是半導體(灰色部份),乃色盲一個,不能分辨色彩,得透過顏色濾片接收所過濾的光線,以此方式計錄紅、藍、綠三原色的強度。

bayer-2
圖片來源

  至於為何有二個綠色呢?絕大多數的說法是,人眼對綠色較敏感。這答案怪怪的,感光元件又不是人眼,機器有機器的特性,與人眼不相干。若要加強綠色,有很多的方法,不需要用二份綠色才成,至少X3感光元件就沒有用二份綠色。
  真正的原因不明,待會將談像素計算的問題,各位留意一下,是否答案就在裡面。

  這種Bayer排列方式,三原色是在同一個平展開。下圖以橫向六個感光點,縱向六個感光點為例來說明這種排列方式有何問題。各位可以將這36點(6x6)超小型感光元件當成市面上號稱千萬像素的感光元件來思考,其概念是相同的。

ALL-1

  眾所皆知,紅、藍、綠三原色可以組合成任一顏色。因此,Bayer排列中,每四個感光元素才能組成照片上的一個點的顏色,如此才能使人認知。下圖白色底就是四個感光元素對應一個點。

4IN1

  這四個感光元素是半導體,屬硬體規格。本例共有36個感光元素(6x6),以下稱為「感素」。這樣的規格就是數位相機規格中所號稱的千萬像素,也就是有千萬個硬體感素。
  但給人看的圖像可不是只有三個原色,故相機軟體將1R2G1B每四個感素,透過計算,得到圖像上一個點的真正色彩。這種圖像上的點,以下稱為「圖點」,以與「感素」區分。如此一來,只剩下9個圖點(3x3)。
  換句話說,四個感素才等於一個圖點。廠家說的千萬感素除以四後,只剩下二百五十萬個圖點,各位能接受嗎?
  廠家當然知道消費者不能接受,聰明的工程師想到插點的方法,把這千萬感素補成千萬圖點,這麼一來,好像一個感素就等於一個圖點,皆大歡喜。

  插補的方法很多種,如二個圖點相加除以二,做為二圖點之間安插的新點。或者如下圖的粉紅色框所示,左側的B(藍)與右側的R(紅)重覆使用,得到一個新圖點。

橫

  橫向如此,縱向當然也比照辨理。

直2

  經過巧妙的插點後,數數看,原本橫向有六個感素或說三個圖點,現在變成五個圖點(三個白底+二個粉紅框),不論橫向有多少點,最終只差一點,可以接受。同理,縱向也一樣。這種作法,美化了規格,肥了廠家,受騙的是消費者,怎麼說呢?
  不要忘了,這多出來的點是模擬的,並不真實。一張照片中,有一半的點是軟體模擬出來的,清晰度自然打了折扣。當然,因為感素很小,二點之間很密,理論上,軟體要在二點間無中生有模擬新點不難,效果也能接受,否則不會成為當今主流了。

Foveon X3三層感光元件

  假設有一種感光元件不用Bayer方式,而能做到真正1:1的真實對應,那麼相機所輸出照片中的圖點都是真實的,依常理可以判斷,照片會比較清晰,是吧。

  市場上確實有這樣的感光元件,它叫「Foveon X3」。X3並不是指特殊的材料,它與其他感光元件一樣,屬CMOS。特別之處是它的結構不同於一般Bayer式的水平平面排列,而是垂直的立體結構,如下圖。

x3-2
圖片來源

x3-3
圖片來源

  上圖裡的紅、藍、綠是讓人容易理解用的,實際上並非如此。因為X3沒有用濾色片,也不能用,因為濾色片不能埋入半導體裡。這張圖主要是表達X3 只用一個單位的表面積(因為其他二色在地下室),就可以處理三原色,不需要像其他感光元件用了四倍的面積。有點像公寓與透天厝的關係。
  沒了濾色片,同樣使用色盲半導體的X3怎麼分辦三原色?答案在下圖中。

x33d
圖片來源

  因為是三原色,半導體中也分為三層。最上層專門接收藍色,中層接收綠色(沒有二層綠色喔),最下層接收紅色。
  怎麼知道只有紅色到下層,其他色不會呢?注意看三層都有不同的厚度,這厚度是依顏色波長而定的,藍色波長最短,所以上層最薄,用以吸收藍光。紅色波長 最長,會穿透上二層,直達第三層。而綠色波長只能穿透第一層後,就被第二層吸收。這麼一來,X3就能感應出三原色各光線強度。

  X3的三層感光原理與底片相同,因此有說法是它拍出來的片子很有底片風格。真是如此嗎?在沒有做大量試驗之前,俺持保留的態度,必竟在數位世界中,有很大一部份是建立在計算上。

二者差異

  除了色彩的主觀因素較大,不好說之外,倒是在清晰度上,X3的片子在100%檢視下,確實讓俺驚訝。
  X3的片子沒有一般片子在細節上有點糊糊的感覺,其邊緣非常的清晰、明快,不拖泥帶水。這緣自於1:1的真實對應,大大不同於模擬的效果。

  雖說在理論上,二點間所插入的模擬點不會差太多,但整個畫面的數量龐大,整體來看就有了區別。這就有點像蔡司鏡頭與其他鏡頭不同之處。
  蔡司鏡頭的長處之一是對弱光的表現,這種對微弱光線敏感的特性,使其片子帶著油潤感,類似這樣僅些微差距而導致整個片子風格迴異的現象也出現在X3的片子中。從X3的照片裡,常有「空氣很清新」的清晰感、立體感。

  傳統Bayer型感光元件的無中生有做法,使得其片子的通透性、清晰度先天不良,需要提升鏡頭的等級才能平衡些。使用X3元件的機器,對鏡頭的要求不如Bayer嚴。
  以Sigma DP1為例,雖然其配的是相當於135的28mm定焦鏡,但始終是受到體積限制,設計條件不同一般DSLR的鏡頭,無法與優秀的定焦鏡相比。相反的,DP1靠著X3的長處,拍出來的片子比DSLR加一般變焦鏡要好,可直接與高階鏡頭的效果相比。

  俺很好奇,若X3的機身加上蔡司鏡頭會有什麼樣的效果,想必會很驚人吧。

  再來是放縮問題,一般相機所輸出的檔案,不論是JPG或RAW,按之前所談的,都屬於插點過的,不是1:1的原圖。若是有需要再次放縮,等於做了二次的損失。
  尤其一般多以顯示器看圖,要不就洗4x6的照片,都不需要很高的感素或圖點。目前動輒千萬感素,到頭來還要縮小,不是很奇怪嗎?
  X3的做法就實際多了,相機輸出的是真實的圖點數,就算要放縮,也只有一次損失,比較能保留優勢。這也就是為何將X3的檔案放大成一千多萬圖點後,仍可與同級的其他DSLR一較長短。

  在商場上,大多數的消費者被教育以感素多少來衡量相機,以X3目前只有460萬而言,必然成為笑話。因此,Sigma不得不在規格上同流合污,標示460x3的怪現象,以宣示「俺也有一千多萬的感素」。

範例

  在此提供幾張Sigma DP1拍攝的樣片供各位下載參考。X3的優點必需在100%的檢視下才能體現,不過即便是縮小圖,也能透出其清晰與立體的特性。

SDIM0168
原圖下載

SDIM0179
原圖下載

SDIM0117
原圖下載

SDIM0115
原圖下載

加映午夜場

  這裡有Sigma DP1、Canon 1D Mark III及Leica D-Lux3同場景的片子,各位可以比較看看。
Comparing the Sigma DP1 against the Canon 1D Mark 3 and the Leica D-Lux3

補充說明(2008.5.23)

  由本篇在Mobile01論壇上的討論,發現有不少人沒看懂,依然是以硬體的角度看問題,無法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方向。

舉二個實例,以說明本篇的立場,也許更容易讓人了解。

  1. 各位在談到顯示器解析度時,是不是說「這台是1024x768」之類的。顯示器真的只有1024x768個發光點嗎?錯!它有1024x768x3個,因為肉眼看到的色點是由三個發光點(RGB)所組成。
    但是為什麼我們不說1024x768x3,而是1024x768呢?因為是以「用」的立場看問題,所以每個點少了3倍。顯示器上的一個混合點(由RGB三個發光點所混合而成),才能對應圖片上的一個色點,人看的是圖片不是單個發光點。
  2. 當Nikon D3/D300的機身顯示器規格公佈時,有不少不明事理的人或笑或罵Nikon騙人。真騙人嗎?
    規格上寫VGA的解析度(640x480),像素有92個。有人就算數,640x480=307200,只有三十萬多一些,怎麼是92個像素,騙人!
    這與第一項是同樣的問題,他算出的三十萬乘上3(RGB)不就是92萬了,92萬與VGA解析度是不同的單位,不同的概念啊,怎可混為一談。
    事實証明,在D3/D300沒出來之前,大家都誤解了所有DSLR的標示,等於幫廠家灌水。它們所標示的23萬,其實是320x240的解析(320x240x3=230400)。
    不光是俺這麼說,請看這篇:
    由Nikon D3談LCD像素的表示

  看過這二例子,再來看感光元件的標示,不也是同一個道理。所以在文中,俺特別用「感素」代表硬體,「圖素」代表人真正的「用」,以區別二者的不同,否則不就雞同鴨講。
  這問題只出現在把RGB平鋪在同一平面的結構,而X3是垂直立體結構,所以它的「感素」等於「圖素」,是1:1的。

補充說明(2009.12.30)

  前二天看到Panasonic GF1和Sigma DP2的比對圖,二者的差別剛好可以拿來印証本文所談到的「猜色」。
  下圖上方是GF1,下方是DP2。因為GF1的像素比較高,所以圖比較大,文字比較清晰。但是,文字出現一塊塊的「偽色」,而DP2無這方面的問題。

GF1vsDP2

圖片來源

補充說明(2010.03.05)

  常去Dpreview網站的朋友,一定清楚該站都是以黑白圖表來測相機的解析力,但測Sigma DP1時,卻增用彩色的圖表,其用意不言可喻。
  各位可以來此看看彩色圖表下的解析力,不論什麼顏色的組合,Sigma DP1的解析力始終一致,不受影響,但其他Bayer型感光元件的相機,卻因不同色彩而明顯的降低解析力。
  不幸的是,我們一般是拿來拍「彩色」而不是「黑白」。

37 則留言:

  1. 真是謬論錯誤一堆~這種東西公然在網路上傳播~

    唉~感覺到了知識+

    人眼對光波中的黃綠色波段比較敏感

    (就連路燈跟公園的街燈都有應用此原理去設計)

    要讓人對插補的顏色感到更自然

    那當然是減少這個區段被插補的程度~

    也就是這個黃綠色波段的資訊量要相對足夠

    這麼簡單的原理他都參透不了~

    再來更離譜的拜耳式解析度要除以四的謬論出現~

    還好這篇沒有英文稿~不然真是會讓國際人士看笑話

    SENSOR本身只能分辨光的強弱

    並依其強弱度轉換為電子訊號去做運算

    假設一千萬個畫素

    在最完美無訊號失真的情況下

    當然是完完全全的忠實記錄了千萬的點的"明暗變化"

    也就是一張圖的細節、解析度、反差~都有千萬個點去紀錄

    只有顏色是由RBGG這樣去分佈

    其中G佔了R與G的兩倍

    即便是顏色~你也無法說其獲取的實際資訊量是千萬畫素的1/4

    因為人眼辨色較為敏感的黃綠色波段

    由兩格G去記錄~至少這一部份是1/2!

    在依據各家的演算法去算出其他明暗的點上該有的色彩

    演算法越好顏色就越接近真實

    要是真的拜爾式解析度要除以四

    那麼今天的實際解析度測試DP1老早PK掉450D了

    但是DPREVIEW用RAW來轉出來的圖片UPSCALE來比較的結果

    很明顯DP1在解析度與細節反差甚至連顏色根本都是狂輸到一塌糊塗!

    回覆刪除
    回覆
    1.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刪除
    2. 唉~,aniceb2k的發言也真的是謬論錯誤一堆
      你認為450D PK掉DP1,"解析度與細節反差甚至連顏色根本都是狂輸到一塌糊塗"
      不過看看以下的測試,才發現看看那嚴重的摩爾紋、偽色與模糊的解像力吧,你該不會認為只要畫素高所呈現出的就叫高畫質吧,連表現最優的M8細節與色彩狂輸DP1到一蹋糊塗...
      http://www.dpreview.com/reviews/sigmadp1/page20.asp

      刪除
  2. aniceb2k:
    1.請注意用字用詞。
    2.人眼對那一色敏感與感光元件有何關係?感光元件有自己的特性,X3並沒有雙倍的綠,難道出來的片子就不能見人了?
      路燈是給人看的,而拍照流程的最前端是給感光元件看的,不可混為一談。
      光線中的RGB比例不會因為人眼而改變,而相機是透過感光元件受光,不是用人眼受光。要加強什麼,可在firmware或software中做。
    3.若俺的表達沒有失真太多的話,文中應該是強調「真實像素的數量」二者有差,與解像力不同。
      若你同意需要RGB混合才能還原一個圖檔上的圖點,那麼光談一個R的受光有何意義?
      RGB分開來談、分開來算,對最終要產生的圖檔而言是無義的。

    回覆刪除
  3. 再提供一個線索。
    www.dpreview.com上有Sigma DP1與其他DSLR的解像力測試。
    http://www.dpreview.com/reviews/sigmadp1/page20.asp
    這次用了彩色的標靶,請看仔細比較看看,Bayer結構的DSLR拍的像麵糊似的。
    為什麼dpreview要多加彩色解像力比較?為何參與的DSLR在此項敗的那麼難看?它們都是千萬像素,而DP1只有460萬,難道與本文所提出的疑點無關?

    回覆刪除
  4. 俺再將於Mobile01上所發表的貼過來。

    有興趣者,請看看dpreview上彩色解像力的測試。
    http://www.dpreview.com/reviews/sigmadp1/page20.asp

      參與的相機各個像素數量都多過DP1(一個六百萬,二個一千萬,DP1只有470萬),按理解像力不差於DP1,但為何依不同顏色標靶有不同的「糊」法,到了黑白就正常?
      若是拍彩色照片,這樣的結果好嗎?再放大會怎樣?反過來說,DP1放大會怎樣?什麼是「真實像素」,什麼是「猜」的?

    回覆刪除
  5.   由本篇在Mobile01論壇上的討論,發現有不少人沒看懂,依然是以硬體的角度看問題,無法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方向。
      舉二個實例,以說明本篇的立場,也許更容易讓人了解。
    一、各位在談到顯示器解析度時,是不是說「這台是1024x768」之類的。顯示器真的只有1024x768個發光點嗎?錯!它有1024x768x3個,因為肉眼看到的色點是由三個發光點(RGB)所組成。
      但是為什麼我們不說1024x768x3,而是1024x768呢?因為是以「用」的立場看問題,所以每個點少了3倍。顯示器上的一個混合點(由RGB三個發光點所混合而成),才能對應圖片上的一個色點,人看的是圖片不是單個發光點。
    二、當Nikon D3/D300的機身顯示器規格公佈時,有不少不明事理的人或笑或罵Nikon騙人。真騙人嗎?
      規格上寫VGA的解析度(640x480),像素有92個。有人就算數,640x480=307200,只有三十萬多一些,怎麼是92個像素,騙人!
      這與第一項是同樣的問題,他算出的三十萬乘上3(RGB)不就是92萬了,92萬與VGA解析度是不同的單位,不同的概念啊,怎可混為一談。
      事實証明,在D3/D300沒出來之前,大家都誤解了所有DSLR的標示,等於幫廠家灌水。它們所標示的23萬,其實是320x240的解析(320x240x3=230400)。
      不光是俺這麼說,請看這篇:http://www.dcview.com.tw/article/newreadarticle.asp?id=5597

      看過這二例子,再來看感光元件的標示,不也是同一個道理。所以在文中,俺特別用「感素」代表硬體,「圖點」代表人真正的「用」,以區別二者的不同。
      這問題只出現在把RGB平鋪在同一平面的結構,而X3是垂直立體結構,所以它的「感素」等於「圖素」,是1:1的。

    回覆刪除
  6. 感謝您的分享,我獲益良多,謝謝!

    回覆刪除
  7. 一樓告訴你的比你說的對多了,沒想到你只著重在他的語氣,真是可惜。你連為什麼要兩個綠色都不知道,卻不願意接受別人的意見?看看專業的文章吧,新的感光元件還把一個綠色元件改成祖母綠,就是希望更能真實表現色彩。

    http://www.digital.idv.tw/DIGITAL/Classroom/MROH-CLASS/oh8/index-oh8.htm

    回覆刪除
  8. 一、樓上這位不願以真實面目見人的朋友,難道我舉出的實例不值得暸解一下?
    二、您看出補充說明(2009.12.30)的差異嗎?成因是什麼?
    三、若綠色那麼重要,為何X3結構沒有多一倍的綠?難道X3出來的色彩不能見人?原因是什麼?
    四、您說「沒想到你只著重在他的語氣」,俺是要他留意討論氣氛,且總共回應他三點,您為何無視另外二點呢?
    五、俺新增”補充說明(2010.03.05)”於文章末,供您參考。
    六、古時候有很長一段時間認為「地球為宇宙中心」,如今呢?難道專家說的就不容質疑?那X3可就大逆不道了。

    回覆刪除
  9. 但最後相機拍的東西還是要給人看的
    在紅綠藍中,綠光的"真實"資訊最多
    "造假"出來的東西自然就更趨近真實
    而Foveon X3以理論上來說,本來說就是記錄接近真實的顏色資料,不需要去插補什麼,所以是1:1:1的

    回覆刪除
  10. 試著從較另類的角度看問題。
    就馬賽克排列方式而言,2X2的矩陣中,扣除R、G、B三色,還有一個空位。這個位置佔了1/4,不用可惜,今日的做法是用綠色去補。
    俺是想法是,能不能拿來專門感應高光,再由機身的Firmware做即時HDR處理,提升寬容度。
    Fujifilm的相機就是類似這種做法。

    回覆刪除
  11. 誠如你所說的,真實記錄同一點的rgb值, 顯然比算出來的真實, 我也比較過FOVEON X3 與 bayer型感光原件所拍的1:1照片, 前者的確是清清楚楚, 後者則是帶著糊的感覺, 看到第一篇的回覆意見者僅憑部分理論就在此狂言, 以偏概全, 不禁讓人搖頭.

    回覆刪除
  12. 事隔二年了,相信有愈來愈多人能理性看待這個問題。
    科技使生活便利是不爭的事實,但盲目崇拜專家,會影響獨立思考的能力。
    中古世紀的精英們都支持「天動說」,現在看來又如何?
    有本書說的很好,「通往科學、追求真理是一條不容易的路」,要學會「尊重追求真理的人」。

    回覆刪除
  13. 我没有注册,不是有意匿名,看了大家的讨论,学习很多,在这里冒昧提两个问题,希望朋友们帮助解答:
    1、foveon x3 和bayer同样是APS-c大小的感光面积,前者的平面物理像素是460万,后者达到1000多万,那麽实际应该有以下两种区别:A、是前者的单个像素面积大,B前者的像素密度小;我想,就foveon x3的成像特点——宽容度高、高感差,应该可以看出是情况A,因为如果是B,成像特点应该是宽容度与bayer相当,但高感会很强,不知道我理解的对不对?是不是为了得到高宽容度,单平面像素才不做那么高的,因为foveon x3的单个感光体和bayer的是完全相同的,技术上完全可以把三层的物理像素都做到上千万,之所以不这样做正是foveon x3开发者选择的平衡点,即把bayer的单层千万像素叠起来做成三层,而可以使每层的单个像素获得更大的感光面积。这样得到相同的解像力而同时获得更高的宽容度,但正是因为像素叠放使得感光体之间的电气干扰更强了,因此造成foveon x3的高感教差。
    2、foveon x3是靠RGB不同的穿透深度来分色感光的,那么在第一层获取蓝光强度的同时怎么保证红、绿光的强度不对蓝光强度造成影响,因为感光体只感受照射到其上的光强度而不会分颜色,第一层上是RGB色光全部作用在其上的,按照这个理解,第一层感受了RGB全部光线强度,第二层感受了红、绿光的强度,第三层只感受红光的强度;还是说红光在穿透前两层时不对前两层起作用,但这三层的感光体是完全相同的,既然红光照到前两层上了又为什么不起作用呢,这个真的搞不懂,请大家帮忙分析一下,
    我不懂深层的成像原理,错误的地方大家包涵。

    回覆刪除
  14. 发完贴才知道这里可以用google账户登录,前面说匿名不是有意的啊

    回覆刪除
  15. 想不到這篇文章已經這麼久了, 受益良多!

    我贊成作者所說的多一個綠點的部份, 這個部分跟人眼無關, 因為感光元件和人眼之間還有一個影像處理的IC, 要加強R G B 其中之一都是沒問題, 相信做過照片後製的人應該都可以理解, 不需要多一點, 我在想有可能是補點時方便計算使用, 這樣每一個補點的感體計算方式都是相同的.

    回覆刪除
    回覆
    1. 可是如果在作影像處理的時後,要加強G的話,是所有的點都會加強吧?那如果在細節上有很強烈的顏色變
      化,比如綠色,那在內插的時候不是鄰近的像素都會用到同一個SENSOR的數值?比起有了兩倍的SENSOR所造成的效果不是可以更有變化?如此的效果我想不是後製可以處理的。而如此的在綠色上變化的效果,應該就是在人眼上能辦認,因此才採取如此的策略。

      刪除
    2. 以程式師的角度而言,RGB是三個獨立的數值,非連動。
      您似乎是以“操作應用軟體”的角度看問題,若以“開發者”的角度又會不同。

      刪除
    3. 小弟認為為何要安插兩個綠色,是因為綠光的波長介於藍色和紅色之間,對接近藍色或是接近紅色的光線強弱,或多或少都能感應到,在之後計算去馬賽克的時候,可以增加猜對顏色的機會

      刪除
  16. to Jacky Chang
    謝謝並讚同您的看法。

    回覆刪除
  17. 這篇寫的很好啊,看了很久才看懂。比起捧的天花亂墬又看不懂,且只會挑起購買慾的文來的優質很多!!!謝謝分享。

    回覆刪除
  18. Mobile01 有一大堆半桶水的專家,以及更多只想聽順耳之言的人,
    如果不懂得分辨這些,很容易被誤導,尤其在大部分的相機討論文,
    文章寫得天花亂墜,其實心裏想的是"只要是我買的就是對的",
    非常膚淺!

    回覆刪除
  19. 辛苦了,很有用的文章。

    回覆刪除
  20. 寫的非常好~~長了知識~~多謝了~~

    回覆刪除
  21. 写的非常好,是我看过的写X3的最清楚明白的。多谢了!

    回覆刪除
  22. 先知總是寂寞的,推薦這篇文章。

    回覆刪除
  23. CMOS 感光元件是色盲的, 三塊不同厚度的叠在一起, 那紅光穿越上面兩層的感光元件, 理論上那兩層感光元件都會感應到光而改變內阻..., 只有藍光因穿不透兩對下面兩層沒影響.... 我只是有感而發, 研究研究... Sigma Foveon 所出來的 RAW 圖片經過後制後我覺得在細節, 顏色和立體感都非常好....

    回覆刪除
    回覆
    1. 多少會影響一些吧,但也許透過軟體以類似加權的方式調整比例。
      畢竟都商品化了,應有其解決方案。

      刪除
    2. 其實X3的RAW有內建一組色彩轉換矩陣
      已經有人研究改法並且能用拍色卡的方式
      對每一台相機內的foveon x3感光元件進行個別微調和最佳化色彩的演繹
      http://forum.xitek.com/thread-1009591-1-1-1.html

      刪除
    3. 這就對了,硬體的限制往往可用軟體解決,更方便也更靈活。
      感謝您的資訊。

      刪除
    4. 因為每塊X3晶片對色彩的擷取都有少許誤差,而機身卻用相同的色彩矩陣去計算顏色,就變成偏色了,對岸強者終於研究出修改X3色彩矩陣的方法,原理跟校色差不多,如果手上有色卡的話可以試試看
      http://forum.xitek.com/thread-1115637-1-1-1.html

      刪除
  24. 格主寫得很好,先向格主對Foveon X3深入淺出的解說致意!!Foveon X3確實是目前最忠實的感光晶片,幾乎不會出現偽色,這點是毋庸置疑的。

    然後,就要來吐槽一下Foveon X3的缺點了。因為有厚度的感光元件一定會有邊角色偏的關係,所以Foveon X3肯定是針對了Sigma的各個鏡頭內建了專屬的軟體濾鏡來校正這個問題。可是,非Sigma的鏡頭使用在SD1機身上時,軟體濾鏡就付之闕如,所以在使用換頭大法來使用其他鏡頭時,錯誤的濾鏡設定就會使非Sigma的鏡頭出現嚴重的邊角色偏。越是廣角的鏡頭,這個問題就越嚴重XD

    其實,這似乎不能算是缺點,Sigma又沒說它的機身能支援別人的鏡頭說... :P

    回覆刪除
  25. 給您一個意見, 在文章中第一段可以看出您認為1234四個感光點 12 34 組成兩組畫素(先用一維來看...)
    而相機可以重複使用23來"算出"模擬的點.

    但是甚麼讓12與34比23更為真實? 而不是12,34是被模擬出來的?
    再想一下12,23,34所代表畫素中心位置在哪裡?
    用這個角度看或許會有一些不同的想法.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不論是肉眼或機器,在辨識時,靠的是「差異」,有了差異才能辨識。
      而「差異」是啥?二個不同的顏色、不同灰階的交界處形成「邊」。差異大,「邊」就明顯,看起來就「鋭」。同理,漸層色會讓「邊」看起來變寬,就没那麼「銳」。
      若您從「漸層」和「邊」的角度看,或許會有不同的想法。

      刪除